温馨提示
如需更好的体验效果,请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打开。
不,谢谢
怎样理解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8-15
新闻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对发展生产力的新的重大要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离不开高技术。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生产力各要素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力的质态具有决定性影响。从工业革命的历程看,从18世纪的机械化,到19世纪的电气化,到20世纪的信息化,每次重大科技创新都带来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了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重大产业和技术变革。新质生产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及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人工智能、光伏、锂电池、合成生物等新技术创新成果加快应用,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二,新质生产力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支撑,应具有高效能。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为基本内涵,优化要素投入配置,提升要素组合效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从生产力发展历史看,每次生产力水平的跃升,都伴随着生产要素范围及其相对重要性的不断拓展变化。从劳动、土地到资本、技术,再到知识、管理,再到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内涵在持续拓展;同时资本、技术要素密集度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知识、管理等的作用大幅提高,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倍增作用凸显。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动力正逐步从主要依靠资源要素外延式投入转向依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过去10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到2023年已经提高到16.2万元/人的新水平。

  第三,新质生产力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表征,必然是高质量。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产业转型升级是生产力变革的表现形式。人类每一次重大科技革新都会深刻改变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方式,带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迭代升级,从蒸汽机、纺织机、铁路,到电力、石油、化学、汽车,再到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同样带来产业结构、企业形态、产品质量发生重大变革。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优势领域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也形成一定领先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新的战略举措,在理解和落实中有两点需要注意把握: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80%,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座。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通过技术革新可以激发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要一哄而上、泡沫化,而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异大,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就有差异。各地区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本地区发展潜能和比较优势,打好“特色牌”、下好“先手棋”,稳扎稳打发展新质生产力。


返回列表